可现在,说起茶叶,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和英国、斯里兰卡、印度等这些原本不产茶的国家相比,都有不小的差距。
其中茗茶,中国向印度买了超过1.3万吨茶叶(同比增长28%),花了外汇3124万美元(近2.2亿元人民币)。
从识茶、辨茶,到喝茶、品茶,再到茶的贸易,直至奠定茶的霸主地位,中国花了千年时间。
1848年10月,武夷山脚下来了两个陌生人:一主一仆。仆人透着精明,看打扮是个中间商。主人身材高大,全程一言未发。
茶园老板很是热情,带他们参观了茶叶生产房间,并为他们介绍了茶叶从种植、采摘到炒青等一系列流程。
实际上,这位主人,并非长城以北的客商,而是一名英国人,名叫罗伯特·福均。
福均的计划很成功,把中国茶树、茶种偷偷运到当时英国殖民地印度,再辅以中国传承千年的育茶、炒茶技术,造就了中国茶的强大对手:印度茶。
但印度茶的出现,未能直接摧毁中国茶。从出口量来看,战争后30年,中国茶叶还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到了1856年,仅上海就出口了44.5万担茶叶。另一个通商口岸福州,出口量也达到了30.7万担。
1881年,上海、福州的出口茶叶更是分别达到了62.3万担、66.3万担。
19世纪末,中国茶叶出口江河日下,量价齐跌。大量的茶商、茶农破产,茶园荒废,整个行业进入全面危机。
1903年,中国茶叶占世界茶叶出口量降至33.09%,1921年更是降至8.79%,已然丧失世界一流茶叶大国的地位。
1890年,印度对英国茶叶出口量超越中国。三年后,这一数据增至中国的3倍。
从整个世界市场来看,20世纪前50年,印度均占据了世界茶叶产量和出口的30%以上,一度达到50%。
1870年后,在技术革命加持下,印度茶企将揉茶、切茶、焙茶、筛茶茗茶、装茶等各环节,先后换上了机械化的外衣。
19世纪后期,印度已经出现千人规模的制茶大厂。其竞争力和前景,比中国传统的小作坊高出很多。
当时国内也有人意识到了危机,不少有学之士在申报等主流报纸上宣传机械制茶。
改革开放后,中国茶企有所恢复,特别是产量方面,回到了世界一流国家的行列。
凭借着庞大的国内市场,中国茶叶的产量已经连续多年占据世界第一,比第二名的印度高出近一倍。
从出口均价来看,2018年中国茶叶出口均价为4.88美元/千克,不仅低于日本(27.3美元/千克)、法国(19.75美元/千克)、德国(11.22美元/千克)等发达国家,就连巴西(8.78美元/千克)、斯里兰卡(4.99美元/千克),也比不上。
值得欣慰的是,中国茶叶的出口均价在2013年已经和印度持平,并在随后的几年超过了印度。
也就是说,中国茶叶出口均价虽胜过印度一筹,但在单位产出水平上,还有不少差距。
在国际贸易学中,有一个术语叫RCA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专门用来衡量某个国家(地区)某一产业在贸易中的比较优势。
通常来说,如果一国的某个产业RCA指数大于2.5,则表明该国的该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
国内的茶企普遍“小而不美”。有数据显示,中国共有6.7万家茶企,但产值普遍在百万级左右,过亿的寥寥无几。
即便是1993年创立,2011年登陆港股市场的中国茶叶老大天福茗茶,2019年的营业收入也只有17.97亿港元,不及整个市场的1%。
宏观上来看,2019年中国营收过亿的茶企只有7家,5000万至1亿的更少,只有4家。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据《经济日报》报道,英国茶叶巨头立顿(茶叶来源主要为肯尼亚、南亚等地区),仅红茶一项,2019年销售额就达28亿美元,高于当年中国茶企总出口额21.75亿美元。
早在2017年,《人民日报》就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发表了一篇名为《破除“千万家茶企不及一家立顿”窘境》,指出中国茶叶产业大而不强,缺乏知名品牌。
中国茶叶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有限卧龙娱乐。特别是对西方来说,他们更喜欢喝红茶,对中国茶叶品牌知之甚少。
英国茶理事会顾问简·帕蒂格鲁曾表示,英国人每天总共喝掉1.65亿杯茶,平均每人1天3杯。
而几乎将一生1/3的时间花在饮卧龙娱乐茶上的英国人,除了国内品牌,也只喝日本、印度茶。
中国茶叶的出口以亚非国家为主卧龙娱乐,比如说摩洛哥、乌兹别克斯坦、加纳等,而像阿联酋、英国等富裕国家的茶叶进卧龙娱乐口,基本被印度、肯尼亚、斯里卧龙娱乐兰卡占据。
比如我们知道铁观音很有名,却从未听过哪个牌子的铁观音特别好。西湖龙井、云南普洱茶、江苏卧龙娱乐碧螺春等茶叶也一样,往往 “有名无姓”。
据全球大型技术调查顾问公司TechNavio公布的数据,2018年全球十大茶叶公司,基本上被英国、美国、印度等国家霸榜,无一个属于中国。
重视品牌建设的立顿,初创时就想了一句很好的广告词:从茶园直接进入茶壶的好茶,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为了扩大立顿的品牌影响力,其创始人托马斯·立顿还充分发挥自己的名人效应,争取到了英国女王赐予的爵位,并被女王称为“世界红茶之王”。
再加上从贫民窟到著名企业家的跃升,托马斯·立顿的个人魅力,无疑促进了立顿这一品牌在英国乃至世界的发展。
1972年,立顿被全球巨头联合利华收购,这非但没有使立顿消失,反而激励其开启了新一轮的扩张。
从电影、电视,再到各种时尚杂志,甚至在网络小说中频频出现,立顿这一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纵观各行各业的龙头,比如可口可乐、贵州茅台,无不是以品牌取胜,鲜有凭数量取胜。
进入新时代,很多茶企意识到了品牌建设的重要性。但知易行难,这条路注定任重道远。
早在2012年,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发布了一份报告,称其购买的9家中国茶叶品牌的18份茶叶,每份含有至少3种农药残留,涉及天福茗茶、峨眉山竹叶青等知名品牌。
前几年,更是有个别机构称“中国98%的茶都有农药残留”,一时间把中国茶叶推向了风口浪尖。
欧盟作为一个大的经济体,对中国茶叶的进口数量很少,主要原因就是达不到其最低茶叶残留标准,即所谓的技术贸易壁垒。
其二是政府的支持。在印度、越南等国家,政府都设有茶叶局,负责协调、研究茶叶的整个生产过程和政策。
而单个企业的力量往往很薄弱,更难以从宏观上协调、研究整个茶叶行业的发展方向。
其三是宣传力度。公元9世纪,茶叶才从唐朝传入日本。可以说,日本茶文化的产生,比中国晚了约2000年。
然而,对于西方国家来说,日本茶叶比中国知名得多,甚至有人认为茶文化、茶道就产生于日本。
因为早在明治时期,日本的一个美学大师冈仓天心写了一本书:《茶之书》,风靡欧美,极大地普及了日本茶文化。
如何在分配蛋糕时有更大的话语权?如何将产业链往上游延伸,打破一次次被卡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