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一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以及国潮热的兴起,众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正以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形式重回大众视野。茶文化是指包括茶道、茶艺、茶具、茶学等在内的饮茶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农耕文明与民族礼仪。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以其独特的魅力名满东亚乃至世界,茶文化在国内外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属于自身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特色。在此背景下,探究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实地观察法、访谈调查法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国传统茶文化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了解与探究:
最后,基于上述调查结果,我们小组完成了对我国茶文化的基本探究,对我国茶文化的起源、内涵、传承发展以及蕴含于茶文化中的文化自信都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1、研究背景: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距今已有数千年历史。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髓之一,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研究茶文化对于推动其与时代融合,推进其传承与发展都具有跨时代意义。
我们小组于4月15日前往北京故宫博物馆进行了为期半天的实地调查。后于5月20前往聊城市八马茶业茶舍进行实地调查,并对茶舍茶师进行了访谈.
近年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不断进步,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保留其精华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与新时代的融合,得到了更好的传承与发展。而茶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不仅得到了实际上的传承,同时在众多学者的研究下更是实现了理论上的升华。如卜小韦总结出了茶文化中蕴含的禅思想,茶是禅宗思想的物化形式,禅是茶的思想升华,凝聚着茶文化的精髓[1]。伍贤达借鉴茶文化中的“柔”,将柔性管理模式广泛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中,对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意义重大[2]。目前,以茶文化作为研究点的学者众多,研究文献也涉域广泛,我们小组在分析了众多学者的与茶文化相关的研究成果后,将这些成果归纳为以下几点:
1.对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与分析。茶文化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中期或晚期的巴蜀地区,由初始的药用、食用进而发展到饮用为主,并逐渐形成全国性的茶文化[3]。赵建建指出,茶文化现象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与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契合儒、释、道的精神追求密不可分[4]。杭州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茶树种子以及茶与茶釜都直接证明了杭州湾是茶树的起源中心和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圣地[5]。茶文化能够得到传承的原因除了其本身具有的社会生活功能外,更主要的是茶的经济功能,茶文化的传承与茶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6]。这些都是各个学者基于现实和理论双重研究下得出的关于茶文化起源与发展的结论。
2.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茶文化海外传播及影响。当今世界整体呈现融合趋势,包括政治、经济、文化都表现出了全球化的特点。茶文化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经济。因而其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是多样化的。2019年,联合国大会设立国际茶日,这是中国茶文化海外传播的一个具体体现[7]。如何在新时代发扬茶文化并推动其更高质量地走向世界是茶文化在新时代面临的挑战,对此,李闽榕等[8-9]指出,“一带一路”的实施是中国茶产业和茶文化在海外高质量传播的重大历史机遇。茶文化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国向国际社会彰显中国优 秀传统文化魅力之处的“勋章”。
3.将茶文化作为国人传统文化自信中的一支进行研究与分析。随着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各国乃至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不断深入。茶文化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都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这是国人文化自信的底气之一[10]。文化自信是一国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国人主动传承中华茶文化,既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更是对茶文化自信的体现[11]。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分支,代表着中国的一种社会礼仪观念[12],同时茶文化的精神内涵与儒、释、道三宗教相契合,是国人文化自信的现实和思想支柱,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13]。
在已有的文献研究中,上述这些学者的研究大多都以茶文化在当代发挥的文化价值、外交价值以及茶文化对于坚定中国传统文化自信等现实文化价值作为中心,反而很少有研究者对茶文化本身进行研究。如茶文化的地域差异,南北方存在气候条件、地理环境的差异,乃至各个茶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也是存在差异的,因而各区域茶的品种、饮茶方式不尽相同,茶文化自然也存在着一定差异.再者,茶文化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现代茶舍在以往茶文化的基础上对茶文化中的茶道、茶学、茶具等方面实现了古今结合,使之得到了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本研究通过文献调查、实地调查和访谈调查的方式对茶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同时也对茶文化研究缺失的方面进行了探析,以期茶文化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了解,实现茶文化的优质传承与发展。
中国是茶树之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叶价值的国家,考古发掘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茶、采茶、喝茶的国家。纵观中国茶叶种植的历史,早在6000年前就已经有了茶叶的使用痕迹,至少在3000年前的商朝就有了文字记载。我国栽培、利用茶叶和饮茶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茶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因此,中国不仅仅是茶的故乡,几千年的饮茶史也是悠久的中国茶文化史。
普遍认为,茶的饮用起源于中国西南地区的古巴蜀一带,此后,由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又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逐渐向中原地区传播。据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地方志记载,周武王消灭殷商之后,把自己的宗姬分封到巴国,巴国每年上向周天子上贡的物品中已经有了茶。顾炎武曾经写道:“自秦人取蜀后,始知有茗饮之事。”由此可知古巴蜀国也就是今天的四川一带是中国最早饮茶的地区。成书于秦汉之际的《尔雅·释木》篇中提到“苦茶”。“茶”字的正式定名是在唐玄宗时期官修的《开元文字音义》中,在此之前,“茶”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的名称,并且大多数都来源于古巴蜀地区的方言。由此可见,在古巴蜀地区,茶文化完成了其漫长的孕育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饮茶,已由宫廷转向了民间。茶开始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饮料。饮茶在北方称为“茗饮”,南方称为“茗粥”或“茗饭”。南方饮茶方法以煎为主,也有煮和蒸两种,并以点茶为荣。北方饮茶方法则是以泡为主,南方则是以煮和蒸为主。当时北方饮茶流行的主要是北朝。其中又以山西地区的大同、朔州、忻州最为流行,称为“并州三泉”或“并州茶”;而在洛阳、许昌、新郑、郑州等地则流行“新郑茶”;在山东一带,则流行“平阳茶”;在江南一带则流行“吴兴之茶”。北方饮茶的特点是:粗而不泛,细而不腻;浓而不苦,淡而不涩。北方饮茶之风,到了南北朝后期开始衰退。在这一时期,南方饮茶风气逐渐浓厚,北方则逐渐衰微。
唐代饮茶方式已非常普遍,从史料上看,唐代饮茶的形式和品种十分丰富,有煎茶、点茶、煮茶、饮茶等。唐代茶文化在继承魏晋南北朝的基础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由于开明的政治、开放的外交政策,唐代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特殊时期,这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茶的著作——《茶经》的产生奠定了基础。陆羽在总结前人饮茶经验的基础上,写成了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在世界茶叶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茶经》内容丰富、系统,总结了中国古代的饮茶经验,并对后代茶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代茶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到繁荣、从粗放到细致的发展过程。从唐代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中可以看出,陆羽是一个极具茶精神的人。他不仅写出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而且还是一个饮茶方式很先进和讲究的人。
宋代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一个极富文化艺术成就的朝代。宋茶“斗茶”是宋代社会文化的一大特色。从北宋后期起,由于宋徽宗崇道信佛,加之皇室贵族“焚香、点茶、插花、挂画”的生活情趣,茶文化逐渐盛行起来。宋徽宗说:“烹茶贵白,去面浮水为第一。”宋徽宗崇信道教,崇尚雅事,在《大观茶论》中写道:“用茶必取其清,和茶必取镇静之味;取其宽,煮茶必取其香,令汤无脂浊之气;茶器必取其洁,破壶破碗必取其洁。”宋代皇帝崇尚饮茶是有原因的:宋代是政治清明的时代,社会经济比较发达;宋代政府提倡儒学与道教;宋代皇室中有不少爱茶之人;宋人的饮茶风尚在士大夫阶层中兴起等。
明代的茶文化是在宋代饮茶方式和饮茶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代的茶种类很多,主要有散茶、团茶、饼茶、散茶等,茶叶主要产在南方,如浙江、江苏、安徽等地。明代饮茶方式仍以点茶为主,但出现了冲泡方法,分出了“龙团凤饼”四种不同的茶形,如团茶是把茶叶磨碎成末后再进行冲泡;饼茶是把茶叶碾成粉末后用茶罗过滤后再冲泡;散茶则是将散茶叶用开水冲泡后饮用。明代的茶点多以干果为主,如莲子、瓜子、花生等,此外还出现了一种“水仙花”和“凤饼花”。明代还出现了有关茶叶的诗。如杨慎《升庵诗话》中有诗说:“宋人饮茶无甚味,只将花作水煮。”这说明当时已有用水和茶叶一起煮的饮茶方法,但对此尚无定论。明代的饮茶方式主要有茶百戏、汤显祖的《牡丹亭》等。明代,成为我国茶文化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时代。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明代文人士大夫也从一种单纯追求物质享受的状态中走了出来,逐渐走向了一种更加理性、更加文雅、更加有内涵的文化精神世界。
清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在此之前,茶文化在我国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全盛时期。清朝人饮茶比宋朝人还要讲究,他们在品饮茶叶时,不仅要求入口要甘香醇厚、回甘悠长,而且还要求茶汤要色清味洁。清朝的茶文化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从《清稗类钞》中所记载的饮茶情形看,清代饮茶风气之盛,远远超过了唐代和宋代。清朝人的饮茶方法是:先把茶叶碾成细末,放在小锅里加水煮沸后,再用小火煨煮一会,然后再加水煮沸,这样反复多次。从这一过程中可以看出当时饮茶之讲究和茶叶的精细加工技术。饮茶方法在清朝可谓是五花八门,有吃茶、点茶法、煎茶法、冲茶法等等。在喝茶的器具上也是多种多样。有专门用来饮茶的茶壶;有专门用来沏茶的茶杯;还有专门用来吃茶的茶碗。清朝人喝茶时往往要在茶汤中加入香料,以增添茶香。在喝茶时也讲究“品”字,“品”是品味、鉴赏之意;“品”的过程也是品茶、论茶之意。这充分体现了清朝人品茶和品评茶叶之讲究。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茶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茶文化与茶产业、茶文化旅游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呈现出“茶旅”一体化发展的态势。而当代茶文化是指近代以来中国茶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新发展。当代茶文化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对世界文化的吸收和创新。在当代,中国茶文化已形成一种以“茶”为中心,以“礼”为纽带,以“禅”为文化特征,以“健康生活”为追求的综合体系。它包括了茶叶生产、茶叶加工、茶产品制造、茶流通和茶消费等整个茶业经济系统。它已超越了茶本身的自然属性,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文化现象。如今,茶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和标志之一。茶不仅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食粮和精神食粮,而且还成为人们追求健康生活、提升精神境界的重要载体。
茶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历史文物,又有文学艺术;既有建筑、家具等物质文化遗产,又有以茶道为核心的精神文化遗产。中国茶文化是在茶的饮用、加工、鉴赏、饮用后所产生的文化现象,它主要由茶叶的种植、生产、流通以及饮茶习俗、茶礼、茶画、茶道和茶艺等内容构成。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它以茶为载体,以茶为媒介,表现出“和、敬、清、寂”等特点。茶文化渗透在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几乎人人都知道“琴棋书画诗酒茶”,人人都喝过茶。
中国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底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之一。人类社会有多种文化形态,但唯有茶文化是全世界人民共同拥有的一种文化形态。茶文化源于中国,发展于中国,所以它的民族性也就毋庸置疑了。从历史上看,茶文化发端于中国,并在中国形成并发展起来。从内容上看,茶文化包括茶的种植、加工、饮用等多个方面;从表现形式上看,茶文化包括茶道、茶德等多个方面。
茶文化是在历史上形成的,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不同的茶文化。我国是茶的故乡,有着悠久的饮茶历史。早在《诗经》中就有关于饮茶的记载卧龙娱乐。我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既有起源于西南山区的云南普洱茶,也有起源于西南边陲、东北山区、西北高原等地的黑毛尖茶。随着社会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变迁,饮茶习俗也在发生着变化。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一带,以绿茶为主,形成了以绿茶为代表的江南茶文化;而西北地区则以砖茶、茯砖茶、普洱茶为主,形成了西北茶文化;西南地区则以红茶,形成了西南茶文化;北方地区则以花茶为主,形成了北方茶文化。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生活、生产、历史、地理等方面的总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地,有着本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习俗。例如,我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以砖茶为主,形成了西北茶文化;云南一带的傣族喜欢喝奶茶,形成了西双版纳茶文化;蒙古族以奶茶为主,形成了蒙古族茶文化。
茶文化是茶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西周时,茶被作为贡品献给天子;秦汉时,茶叶作为一种药物开始应用;魏晋南北朝时,饮茶之风盛行;隋唐时,饮茶之风渐盛;宋元时,茶文化已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明代中后期,茶成为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到了清代,中国茶文化在继承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又有选择的吸纳了外来的佛教、道教等思想元素。“茶为万病之药”“饮茶可清神益思”等说法都说明了茶对人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到了现代,茶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和变化。时至今日,茶文化依旧受到了大众的偏爱,人们注重精神享受的同时,更讲究物质享受,因而茶成为现代人追求的时尚饮料。现代的茶文化已经打破了茶与宗教、哲学、历史、文学等传统的界限,它包括了一切有关茶的知识、活动和习俗等。茶与茶艺的发展,已经突破了茶与佛、道两教的界限。茶事活动已不仅是佛教禅宗的专利,许多文人雅士也喜欢参与其中,使茶逐渐成为一种艺术,一种文化。
中国茶文化的开放性是指茶文化能够吸收、融合各种文化。这是因为中国茶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它能够与多种文化相互融合,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茶文化。历史上记载的“茶马古道”,从青海到西藏,再到新疆,茶都是主要的运输方式。而且茶叶被作为一种商品和文化被纳入到社会生活之中。如著名诗人柳宗元就曾将茶与酒并论:“天下之饮,茶酒最优。”他还将“茶酒诗”称为“三绝品”。唐代诗人白居易就曾借助茶叶,表达自己对远方知己的想念:“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中国茶文化的开放性还体现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融合上。如《茶经》中所提到的“和、敬、清、寂”便是茶文化中所包含的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内容。如中国茶文化中的“和”,在许多地方都有体现,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都安瑶族自治县,当地居民喜欢喝茶,而且茶文化中也蕴含着许多与“和”相关的文化。在都安,人们以茶待客,待客以茶为礼;在当地的壮族村落里,妇女们围成圈边品茶边聊天,其乐融融。因此,都安瑶族自治县被誉为“中国民族茶文化之乡”。再如,在中国,人们常把“敬”作为一种文化来看待,因为茶是中国人的传统饮品,它不仅对人体有保健作用,而且还是一种礼仪。在中国,敬茶、敬客是人们之间的一种礼俗。中国茶文化中的“清”,也在许多地方有体现,如云南、贵州等地。在这些地方,人们不仅将茶作为一种饮品来喝,而且还将茶与当地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结合起来。如云南景东县的景东彝族自治县是中国最早种茶的地方之一。在那里,当地居民将茶作为一种生活用品来使用,还将茶与彝族的历史结合起来。
自古以来,茶文化就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茶的种植、加工、品饮等方面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由于各种因素,在我国发展得并不是很好,尤其是在近现代,我国茶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茶文化开始走向世界,并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目前,中国茶文化已经成为了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从一定程度上看,中国茶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也是世界性的文化。
从国际上看,茶已经成为了一种世界性饮品,不仅在我国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和追捧,在世界范围内也得到了很好地推广。从全球范围来看,茶已经成为了一种世界性饮品,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茶文化的影响遍及全球,如英国、日本等都是茶叶的产地和消费地,茶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以日本为例,日本是世界上最早饮茶的国家之一。据史料记载,日本在公元8世纪时就已出现了饮茶之风。然而,日本的茶道并不是源于中国。在中国,唐代僧人义玄禅师曾到日本传授茶艺,从此日本茶道产生并发展起来。到了宋代,日本将茶道称为“茗道”、“茗禅”。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茶文化增添了新的寓意和活力。事实上,社会生活日益多元化,人们的需求也日趋多样化,这就需要不同类型的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补充,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做出贡献。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不仅要传承传统茶文化,还要创新传统茶文化,使之与现代文明相适应。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茶文化在继承传统、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茶文化形式。目前,中国茶文化已经形成了许多形式,如茶礼仪、茶歌茶舞、茶艺表演、茶联书画、茶道茶道、茶诗词等。这些茶文化形式,体现了新时代的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比如,茶礼仪中的茶艺表演,是对传统茶文化的继承和创新;茶歌茶舞中的茶艺表演,则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茶文化诗词则是茶文化在新时代中的新发展。
在与销售茶叶的茶店负责人进行访谈调查后,负责人向我们介绍了茶叶的种类以及它们的产区在对产区进行了解后,我们发现产区划分具有一定的地域特点,于是对此进行了研究,以下是研究的结果。
茶树大多生长在我国南方,但不同地区所产的茶叶品质也有所不同。中国南方气候温暖潮湿,茶树生长茂盛,为茶树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加之当地的土壤、水源等自然资源也较为丰富,因此当地茶叶的品质一般较好。而北方地区气候寒冷,雨量少,多为沙质土壤,茶树生长较弱。在北方所产的茶叶品质比南方略差。
茶树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生长,会产生不同的形态、色泽、香气等特点。祁门红茶具有茶叶香气清香持久;武夷岩茶具有绿茶的清香和红茶的熟香;苏州碧螺春卷曲螺状,叶芽嫩绿;云南大叶种茶则芽叶较壮,白毫较多等特点。
我国是茶的故乡,茶叶产区遍布全国各地。不同地区所产的茶,品质上各有特色。例如,武夷岩茶、云南大叶种茶、安化黑茶等,都是有名的名优茶。
在我国不同的区域,茶树生长环境不同,因此其茶叶的品质也会有一定差异。例如,武夷山的武夷岩茶具有“岩骨花香”、“岩韵”之特点;云南大叶种茶则具有“汤色金黄明亮”、“叶底红匀明亮”等特点。
从茶叶生长环境来看,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的国家。茶树在我国的南方各省均有分布,以长江以南居多。据统计,全国茶区约有800多个县、市、区。我国现有茶园面积约为4400多万亩,茶叶产量约为150万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45%。
我国是茶叶的原产地,至今已有8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据考证,我国最早发现的茶树是在距今约3500年的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炭化茶渣。而在考古发掘中,最早发现有野生茶树的地方,则是湖北恩施地区的利川境内。后来,这一地区也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茶叶产区。所以,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种植茶叶的国家。
茶树是一种多年生木本植物,一般不会和其他植物一样,一年只长一次。而茶叶则不同,它是由茶树枝条上长出新芽而逐渐长成的一种植物,每年都会从茶芽上萌发出新芽,然后再逐渐长大成熟。所以说,茶叶是由芽叶在不断生长过程中形成的。
我国茶叶的品种丰富多样,主要有绿茶、红茶、青茶、黄茶、白茶、黑茶和红茶六大茶类,每个茶类又有很多的品种。每个品种本身也有其独特的特点,比如绿茶外形绿和叶底绿;红茶色泽乌黑泛灰光;青茶的外形青翠翠绿,白毫显露;黄茶外形色泽金黄明亮;白茶色泽褐绿隐黄,毫香带毫香;黑茶外形色泽乌黑油润,有天然的陈香气息等。此外,还有一些特殊茶类,如白茶中的白毫银针是用白毫制成;而绿茶中的龙井43号是用龙井群体种制成。
不同茶类对茶树品种要求也不同。绿茶对茶树品种要求不高,只要是具有芽叶鲜活、芽叶肥壮、叶片完整、芽毫多且肥壮等特点的茶树都可以做绿茶。而红茶和青茶对茶树品种有严格的要求,如红茶有大叶种和小叶种之分;青茶分为乌龙茶和黑茶两大类。因此不同茶类所用品种不同,如白毫银针和大白茶用大白茶。
绿茶不属于发酵茶,它对茶树的品质本身要求不高,芽叶肥壮、叶片完整、芽毫多且肥壮的茶树都可以做绿茶。而红茶则是全发酵茶,它对茶树品种也有严格的要求,对茶树品种也有一定的要求,它有两个品种,一个是大叶种红茶,一个是小叶种红茶。所以说不同茶类所用的品种是不一样的。比如白毫银针和大白茶用的都是大白茶,因为白毫银针是属于小叶种的范畴。
由于茶叶品质与产地、品种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因此不同的茶树品种和不同的环境条件产生了不同的茶叶品质特征。由于茶叶品质与当地的土壤、水质、空气等条件密切相关,因此不同地区所产茶叶品质也会有所差异。如绿茶中的西湖龙井、碧螺春等绿茶品种香气浓郁,滋味甘醇;武夷岩茶以其“岩骨花香”而闻名于世;信阳毛尖以其“香高味浓”、“耐冲泡”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茶树品种的选择对茶叶的品质影响极大,茶树品种不同,其表现出来的品质特征也就不一样。比如绿茶中,西湖龙井、碧螺春等绿茶品种香气浓郁,滋味甘醇,而武夷岩茶则以其“岩骨花香”而驰名中外。信阳毛尖因其“香高味浓”、“耐冲泡”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茶树生长环境中空气、土壤湿度和酸碱度、水质不同会对茶叶的品质产生重要影响。比如武夷山茶区的土壤富含丰富的有机质和微量元素,所以武夷山所产的茶品质尤为突出;而黄山等地由于地处高山,空气中富含氧气,所以这里所产的茶品质也比较好。
茶树的生长环境不同,对茶叶的品质也有一定的影响,就拿武夷山茶区来说,这一茶区位于我国闽赣交界,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武夷山地区的土壤,其性质属于酸性土,富含丰富的有机质和微量元素,这种土壤非常适合茶树生长。正是由于这些优势条件,武夷山所产的茶品质尤为突出。而黄山等地地处高山,由于海拔较高,空气中富含氧气。加之这里光照充足、雨水充沛,而且常年云雾缭绕、湿度大,这样的环境下所产的茶品质也比较好。
“文化兴则国运兴”,在中国的历史文化底蕴中,茶文化始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社会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活的品质和享受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茶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逐渐受到广泛关注。茶文化自信是指对茶文化本身及其价值的一种认识和认同。它不仅仅是对茶叶本身的认知和欣赏,更是对茶文化所蕴含的价值和意义的理解与认可。
茶文化既是高雅文化,也是大众文化,笼阔了整个社会群体,即包括社会名流也包含升斗市民。从古至今,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体现着茶文化自信缩影。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先生曾留下耳熟能详的对联:“坐,请坐,请上座;茶,泡茶,泡好茶”。尽管郑先生描述的故事发生在茶馆中,却依然能够发现茶和招待客人接物有关。故,在当今社会商务会谈时,我们通常以茶会友,以茶敬礼,在谦和中达成双赢;其次,“纯洁、坚定、多子多福”多为茶叶在婚俗中所代表着的意蕴。故,在新婚大典时,老辈用茶祝福新人,新人用茶回敬父母,共同在和睦相敬中见证幸福;除此之外,茶在中国的语境中不是指单一的茶叶。茶是一个人格化的饮品,茶代表了国人对人格品行的最高褒奖。古人将茶作为祭祀品,敬献给天地。作为贡品敬献给皇帝,足可见茶在古人心中之地位。天地君亲师,用一杯茶敬老师那就是一个普通人能够做到的最高礼仪了。故,在师徒拜师礼时,以茶见证,以茶敬师,即尊崇师父人品,又表示自己专心学艺之意。
然而,深含古人对自身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感的茶文化,我们却以习以为常。访谈时,八马茶舍老板A说:“我们总会习惯性的认为这是在特定的场合中应该出现的场景,只是扎根在我们潜意识中我们现在应该这么做,甚至被众多年轻人视为‘逢场作戏’”。但茶文化远不止于此,推杯换盏中不仅仅表达的是人与人之间对茶叶爱好的交流分享,更表达的是谦和礼敬的处世哲学,更是茶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
茶文化自信不仅体现在个人层面上,更体现在整个社会的层面上。茶文化与社会民俗、哲学理念、道德等内涵相结合,承载着千年来中华人民崇尚和谐、善良勤劳的精神,体现了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颇具文化张力。中国茶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在于清静、和美,从本质来看,茶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中央的号召下,各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坚持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极寻找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生活的连接点,以期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之所以可以进行文化创新性发展,正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生命力,给予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为茶文化发展提供了千载难的机遇和环境。2020年5月21日是首个国际茶日,习在贺信中指出:“让更多的人知茶、爱茶,共品茶香茶韵,共享美好生活”。2022年秋冬,围炉煮茶的喝茶新形式突然蹿红,苏东坡的“红焙浅瓯新活火,龙团小碾斗睛窗”和白居易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正是雪天煮茶之景。只一炉一发、一水几盏、一张茶饼,三五好友将快节奏、强压力、高强度的社会环境抛掷脑后,相聚桌前,恰似青年踌躇满志、谈笑风生。2022年年末,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茶”入选非遗成功。虽然非遗现在才成功,但早在唐宋时期,源自中国的茶以及茶文化就通过茶马古道等,翻山越岭、漂洋过海,传遍全球,为世界所共享,而如今的申遗成功更使得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实现深度互动交融。一杯“中国茶”,初品“色香味”,再品“精气神”。“茶和天下”的文化,“清静和雅”的理念,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在茶文化里,盛世兴茶,人民追求精致生活,离不开茶文化,茶不仅是我们成为健康的代名词,其中茶饮、茶室,茶的教育文化、茶的技艺保护、文化旅等,越来越多与茶有关的文化创意正在不断盛行,也代表了茶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中有越来越多的角色和文化自信。
总之,茶文化自信是一个人对于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尊重;是一种民族自豪感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对于自己的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信心和决心。通过茶文化自信的培养和加强,可以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和影响力的提升。
本文的不足有几个方面:第一方面为概括性不足,我们所搜集的资料大部分为定性资料,其中大部分为个案研究,我们无法进行定量分析和大规模总结概括。第二方面,信度较低,我们采取的调查方法主要为参与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我们身处于在被动的状态,环境和背景也不受控制;没有像调查研究那样明确、具体、固定的程序,定性研究一般强调研究者的主观作用和意义,更加强调移情理解的运用,难以有客观评价的标准;因时间、地点、人物的变动,难以对研究的现象进行重复的研究。第三方面为研究人员的影响卧龙娱乐,我们不像拿显微镜那样进行观察,观察者正是研究者所进行研究的一部分。第四方面有些资料数据是不予公开的,我们没有查阅的权限,无法得知其中的具体情况,只能通过某些间接途径来了解,而这个资料可能与真实材料有所偏差,导致论文的严谨性有些许问题。第五方面为时间问题,定性研究的时间周期一般比较长茗茶,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而我们只有不到一个月的是时间进行研究,所以可能导致我们的论文严谨性方面没有那么深刻。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本文深入挖掘茶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从文化自信的角度重新审视茶文化,以此提高文化自信意识,强化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本文探索茶文化的地域差异,探讨不同地域地区之间的茶文化差异,来促进不同地域之间更好的融合,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以此推广茶文化的发展。最后一方面,本文分析了茶文化的自信从何而来,怎样发展,认为中华民族的茶文化是有极大优势的,是我们民族强大的文化自信。
在第一方面,本文通过对茶文化的深入解读,发现茶文化是-种传承千年的文化符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典范。通过对茶文化的重新了解和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明确文化自信的内涵和价值,从而增强文化自信的意识和信心。我们简述了茶文化的起源,特性,内涵等方面,从不同层面来展示我们民族的茶文化,来表现其中蕴含的属于我们民族的独特点,让我们更加明白懂得茶文化的意义所在,让我们更了解我们国家的文化。在第二方面,本文提出了不同地域之间的融合发展,使中国茶文化更加丰富。历史的更迭,时代的变迁,我们随着时代的变化与时俱进,让我们的茶文化的前进发展道路更加明朗,其中,融合发展不乏是可实行的一条道路。中国地大物博,文化丰富多彩,文化差异固然存在,但是我们要是把可以融合的部分融合在一起,就会使文化内涵更加丰富茗茶,使文化自信更加强大。加强对茶文化的传播和推广,促进茶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第三方面,本文探索茶文化自信的来源和继承。中华民族的茶文化源远流长,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路程,这是我们自信的基础,我们的茶文化经过时间的检验,经过时代的洗礼,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创新发展,使我们当代的青年人对我们国家的茶文化有着强大的自信,有自信将我们的茶文化发扬广大并不断创新继承下去,使我们的自信更加有强大的基础背景。
本文分析了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内容与特性地域差异以及茶文化自信,进一步强调了茶文化在中国的重要地位,分析了当前茶文化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在茶文化方面增强国家自信心。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中,我们着重探讨了茶文化自信,其不同于以往对于传统文化的死板传承与模仿,茶文化应该吸收新的元素融入到传统文化之中。在本章的最后部分中,我们对全文进行了总结。通过对本文的研究,我们发现,茶文化包容广泛,其涉及的相关要素颇多,就拿地域差异来讲,南方与北方的饮茶文化就大相径庭,南方各地区的文化也可能各有千秋。其次茶文化的自信心的提升离不开各界人土的共同努力,我们身为新时代的青年,作为祖国未来建设发展的力量,我们作为茶文化传播的一份子,应该更加自觉地增强茶文化的自信心,充分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为中国茶事文化的提升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首先,茶文化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茶文化有了更高的感悟,对待传播方式也有了更加丰富的方法,传统茶文化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跟随得上时代发展,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的社会需求,才能更好的为人民美好生活的愿望增添力量。
其次,茶文化自信的发展需要注重文化融合。茶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与其他文化之间的融合交流,与本民族其他文化进行融合,也可以对其他国家的文化进行借鉴,取其精华,才能不断创新出更丰富的文化价值。
因此,茶文化发展需要注重文化融合,同时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推进茶文化的继续探索和发展。这也是本文的主要研究价值所在。当然,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深入讨论研究。
[1]卜小韦.中国传统茶文化中的禅思想[J].西安外事学院外国语学院,2014(08).
[2]伍贤达.茶文化理念下的人力资源柔性管理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2022(12).
[3]章传政、朱世桂、黎星辉.试论茶文化的起源——和“原始茶道”论者商椎[J].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2006(02).
[4]赵建建.茶文化起源初探[J].北京教育学院社科系,2016(05)
[5]陈辉.杭州湾是茶树起源中心及华夏茶文化起源圣地[J].浙江杭州,2005(03)
[7]夏滨.中国茶文化在太平洋岛国地区的推广进程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2022(11).
[8]李闽榕.让中国茶文化更高质量地走向世界[J].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2023(02).
[9]华翔、韩慧.“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茶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论析[J].湖北文理学院,2023(03).
[10]陈瑞敏.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国茶文化的翻译研究[J].山西科技学院,2023(03).
[11]魏靖宇.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国茶文化的海外传播[J].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2323(01).